欢迎来访晴川软件!
13246887260

行业动态

书业资讯|图书海量时代,更需要选题出新出奇

编辑:转载 发表时间:2022.02.14

这几天看了开卷的2021图书零售市场报告,在对过去一年的全国出版业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续写出版新篇表示由衷的敬意之时,也对有些出版数据表示了极大关注。其中卖不动的图书占比(后40%码洋所占品种比重)99.3%这个数据,让我着实吃惊。印象中,这些年来因为电商的迅速崛起,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实体书店的衰落,整个出版业的日子的确不大好过。然而,何以全年畅销的图书品种这样稀少!可以说,图书市场上如此低迷的动销数据,更让一切关注出版业发展的朋友揪心。

 

99.3%的图书处于“滞销”状态,这无疑说明,在如今的多媒体时代,要想让一本新书从出版之日起就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何等艰难的事情!

 

不管我们的主观意志如何,不管我们的期盼有多大,如今全社会似乎进入了图书过剩时代,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尽管各级政府大力倡导全民阅读,每年各地也都举办了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每年也新建了不少的农家书屋、城市书房,新建了不少实体书店,但是图书市场上却没有大面积的销售回暖,相反地,一直仍处在低迷状态。这不能不让人忧虑万分!

 

图书品种海量,让读者的购书选择成为了一种负担

 

开卷报告显示,在开卷监测范围内,2021图书零售市场整体码洋规模为986.8亿,较2020年同比上升了1.65%,和2019年相比下降了3.51%,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其中网店渠道码洋规模为774.8亿元,同比增长1%,和前几年相比增速明显放缓;实体店渠道码洋规模为212亿元,同比上升了4.09%,但是和2019年相比仍然出现了31.09%的负增长。而这几年来的新书品种数均接近20万种。

 

我们知道,图书市场不仅仅只是销售当年的新书,而是在滚动销售几年来图书品种的总和,2021年市场总动销品种数已经达到223万种。报告还显示,传统渠道依然是销售的主要阵地。无论是实体店还是平台电商和自营及其他电商,品种规模都在100万以上,短视频电商规模有3万多种。

 

换言之,99.3%的图书处于“滞销”状态,说明绝大多数图书或者上架了无人购买,或者来不及上架就被打入仓库。记得多年前,我带领我的团队去某书店调研时,该店市场部的一位工作人员指着一堆没有拆包的图书对我说:“您看看这些新书,都没有地方放,能在我们这里上架的图书是极少数,大多数图书都没有上架的机会,甚至连包都没有拆掉,就退回了,没有办法,因为同类的书太多了。”

 

我顿时无语,何以我们的出版产能是如此的过剩。自家都认为自己的新品是上等货,可是都来不及同读者见面,就宣告了其生命力的终结。为什么我们还要这样大张旗鼓地出版新书呢?

 

后来仔细一想,还是我们如今的考核体系出了问题。出版业走入市场化道路之后,很多出版机构都以图书利润来考核,也有的考核发货码洋、出版码洋,不过,不管如何考核,对出版机构和出版人来说,只有大量的出版新品,让新品种在图书市场上“周转”起来,或许才有其中获利的空间,也就是其中能有一本或者几本动销快的图书。因此,很多出版机构的编辑人员,一年策划出版新书十几本、二十多本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其造货速度和周期远远高于那些是月刊或者双月刊的杂志。忙碌的程度甚至远远超过新闻媒体。难怪众多的编辑,每天都忙的四脚朝天,连读书、出差、调研、参会、进修、社交的时间也荡然无存!

 

再看看如今的读者,每天也都在不停地奔忙中,分配到能静下来心来阅读的时间,似乎越发稀少。因为阅读需要“敛声屏气”,需要调动大脑细胞,因此也是一个苦力活,所以很多人为了调节自己紧张的神经,干脆以看手机短视频、聊微信来打发时间。买书的动机、阅读的动机一再被降低,即使侥幸有空光顾实体书店,面对一眼望不到边的书架,眼都看花了,因为图书信息实在太海量了,当选择太多的时候,几乎就不大会选择了。

 

一般的读者,如果在购书前不做点“功课”,很可能就会出现购书的茫然。因为图书市场上的同质书、公版书、注水书也实在太多。比如这两年一直很畅销的美国梭罗的《瓦尔登湖》在市场上就有40多个版本,质量良莠不齐,不但造成了出版浪费,也为读者造成了困扰。而这些版本,每个都声称自己正中、优秀,读者一时还真无法分辨。不过,我还是买了一个专业翻译出版机构的版本。

 

有很多读者,由于过度迷信名人,为了省事,就以看各大图书榜单、名人视频荐书为自己阅读和购买新书的依据,反而忽略了真正的有价值的好书,错过了一道美丽的阅读风景。等发现买回的新书未必适合自己时,为时已晚,索性就弃之不看了。由此,一年下来能认认真真的看完几本纸质书的读者真是不多见啊!

 

图书选题数量,为什么一直降不下来?

 

这几年的提质增效,降低图书品种,在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新书出版得到了一定的遏制。至今很多编辑都在感叹,如今能通过一个选题真是太难了。据我的了解,很多中央级出版机构的年度选题,都较之前几年下降了三分之一乃至更多,那种每天海量出版新书的出版机构也越来越少了。不过,就是这样的减量,我认为,每年全国的年度出版新品依然过高。

 

如今,每年的新书都接近20万种,加上重印的书,累计达到50多万种,放眼望去,各个出版机构的相关人员的工作量还是没有彻底减下来。相反,编辑还是那样的超级忙碌赶制新品,发行人员也马不停蹄地去各个网点铺货,出版人员不停地下厂督印……整个出版机构看似都热火朝天,可是十分可笑的是,尽管这些新书在首印量多在3000册左右,但即使出版了半年,也未必都能发到各个销售渠道,大多数都在库存状态。而很多进入了终端渠道的图书,依然来不及上架,来不及进入到读者视野,就成为滞销品,等待它们的命运就是退货、退货、退货!在退回出版社的书库之后的第3年,如果还不动销,就被以一折的低价处理掉,或者进入造纸厂的纸浆池。

 

想想看,为了一个新选题的顺利通过,编辑们在选题会上都信誓旦旦,领导们也被参与论证的发言所打动,大家似乎皆大欢喜,因为选题被通过了。不过,这个通过的选题,这个耗费了出版社大量版税的选题,这个让作者为之鼓舞,可以拿着它参与评定职称的选题,等待它们的或者就是“无言的结局”——滞销、退货、销毁!

 

此时,我想起了我刚入职出版社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编辑们每天工作很从容,全年仅有2本书责编的任务,从提出选题到落实,都是责编一个人。而为了每年10月之后要报送的转年选题任务,要参与的选题论证会,编辑们会在当年的任何一个时段,提出市场调研、外出组稿的计划,称作“大组稿”。有的编辑一大出差组稿就为时1个多月。记得我从那时起,就频繁地出差,参与组稿活动,结识了无以计数的作者。如今文坛还很活跃的著名作家,我在他们当年名震文坛时就认识了。

 

当时编辑们的从容、选题会的高质量、选题产生的三级论证,让每一个选题都经过了大家的头脑风暴,有时一天参加了选题论证会,信息量实在太大了,大家似乎还不尽兴。当然,那也是中国出版业的辉煌时期。我记得我所在的出版社,每本新书的首印量都在10多万册,几万册的都很少。我至今都记得我在天津工作时的所在出版社,二楼那块醒目的大黑板,总编办的负责人每天在上面更新发稿、印刷、出版的数据。

 

那么,如今的出版业供需情形,显然不能同日而语。图书已经不再是读者的一种刚需。当很多人完成了大学学业之后,基本上就不大进行纸质阅读了,而以网络阅读、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主,于是,纸质书的出版就显得难上加难了。

 

转企之后的出版社,没有了国家财政的扶持,只能在图书市场里一显身手,而出版业的二八定律也十分明显,按照开卷公司的报告,2021年,图书零售市场中80/20效应依然明显,销量前1%的图书品种为整个市场贡献了近60%的码洋,余下40%的码洋则由99.3%的品种分享。那么,为了打造出自家出版机构的畅销书,就在有限的出版产能上做足文章,即使这样,还是没有逃脱在图书市场上被边缘化的窘境。因为图书市场也是天外有天,你认为是独树一帜的产品,市场上未必确认,读者不买单,市场不认可,作者和编辑辛辛苦苦的劳动只能打了水漂,成为了滞销品!

 

全媒体时代,更需要图书选题精准化、品质化

 

如今,对我们来说,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据2021年的数据,如今全国网民规模达到了10亿人。网民众多,对阅读的方式、购书的方式也出现了改变。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渠道,以平均3折的低折扣,进一步拉低了出版折扣,使得实体书店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也调足了读者低价购书的胃口。面对这种新的情况,出版机构如不进行战略战术的革新和改变,就无法更好地生存下去了。

 

其实,不管出版业怎么改,优质的内容还是王道,因为纸质书还是最基本的、最主流的阅读方式,这也不是任何方式所能彻底颠覆了的。那么,出版社只有在出版工作的第一个环节—选题,来精心运作和把关,做到优中选优、精中选精,以最优质的内容来奉献给读者,与读者的诉求同呼吸、共命运,做好全媒体的运营,或许还会有新的出版生机。

 

也许有人说,如今的选题太难做了,因为举凡任何一个选题,似乎都有人做过。其实,我认为这是一种偏见。因为,作为反映时代、反映文化、反映读者的精神风貌的出版业,只要是我们的社会生活在改变、时代在改变,那么,就会有新的选题资源和选题方向。

 

图书选题要新,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要精准把握却不容易,需要慧眼识珠和具备超前的审时度势的本领。

 

我们知道,选题重在“选”,选题活动主要是一种编辑实践活动。面对每天海量的信息,的确对编辑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因为信息本身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当一个信息还是在你浏览之时,没有上升到选题层面,就没有任何意义。有人统计,在社会庞大的信息中,就自然知识的信息量来看,每年全世界出版科技期刊10多万种,发表学术论文500万篇左右,出版图书60万种以上。有科学家分析,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使一天不间断工作24小时,,也只能阅读自己专业出版物的很小一部分,大约在5%

 

要学会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实现信息价值,是对当下编辑工作的一个挑战。

 

因此,编辑要有捕捉提取信息、分析研判市场、发掘整合市场的能力,在信息中寻找新选题的来源,如获得2020年度“中国好书”的《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就是编辑们在听取了一次学术报告之后产生选题,经过3年的精心运作,终于激活出一本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考古书籍。所以说,选题源于信息,但信息不等于选题。选题是对文化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即使大家都做公版书,但是像译林出版社的公版书思路却让人耳目一新。译林社在公版图书选题论证伊始,就坚持了所出版品种必须要有良好社会效益和文化影响的严格标准。他们认为,如果一本经典读物不能为当下读者提供思想文化上的滋养,译林社就不会出版。该社的“经典译林”丛书,不仅满足了读者对于高品质名著阅读的需求,也填补了之前译介作品受苏俄文学史影响而出现的大量出版空白,兼具了学术和学科建设意义。该社坚持公版书的高门槛,编辑需要精心选择所依据的原著版本,更要审慎遴选译者,两者都需要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经验的支持。如出版《物种起源》一书,就选择了牛津大学出版社‘世界经典丛书’第二版作为母本;再如,推出的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合作的莎士比亚作品演出版,底本是权威的第一对开本。慎重选择版本,是该社专业出版精神的体现。

 

此外,在译者选择上,译林社本着对读者、对作品负责的态度,挑选优秀译者来翻译。“经典译林”译者团队汇聚了英、法、俄、德等多语种翻译大家:傅雷、朱生豪、萧乾、草婴、力冈、杨苡、许渊冲、文洁若、李文俊等;为了保证文本质量,“经典译林”几乎都从原文译介。可见,因为绝对专业,才做到了出版卓越。

 

我以为,出版机构只有在作者队伍的精心打造、选题会的三级论证严格而有序、选题库的选题成为优质选题的“蓄水池”,新书品种的有效调控、把握上市节奏和时间,深耕特色出版、专业出版、精品出版就一定能在图书市场上脱颖而出。图书市场从来都是青睐有充分准备的选题、有高度的敬业精神的团队、充分了解读者需求的作者。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图书品种过剩时代,并不是图书选题没有什么余地可以回旋了,急剧变化的时代,新思潮、新知识、新领域、新职业、新学术都会带给出版业海量的选题资源,关键看你如何深度开掘。唯有精品才能胜出,在此意义上,少出版一本可出可不出的选题,也是对出版业提质增效、减少无效品种的一个贡献,也是这个时代对编辑的一个新期待吧!

 

来源 北京开卷公众号

(转载此文为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

 

图书管理系统哪家好用?请认准晴川普菲特专业图书管理系统,为书店赋能提升经营效率晴川软件从事书业相关管理系统已有23年经验,拥有图书管理软件、书店收银台系统、图书租赁管理系统软件、24小时无人店、图书馆解决方案、SaaS云服务等多种解决方案,欢迎各位来电咨询。

 


返回列表